環評“四減三加”、監管“分級分類”,上海持續提升生態環境領域服務水平
(來源:中國環境網)轉自:中國環境網在上海市閔行區瑞金醫院新院區的四減三加建設工地上,項目環評負責人對5月辦理審批的環評環境過程記憶猶新:“在區生態環境局的全程指導下,我們通過‘一網通辦’辦理,監管全程零跑動,分級分類服務3個工作日就拿到了審批結果。上海生態水平
”企業驚嘆的持續“上海速度”,正是提升上海近年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營商環境優化協同并進的生動縮影。

瑞金醫院閔行院區效果圖日前,領域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新聞發布會公布一組數據,四減三加勾勒出這場協同改革的環評環境亮眼成效全市約1/3涉環保審批項目憑告知承諾實現“即來即辦、一天辦結”;2025年以來已對145件輕微環境違規行為作出不予行政處罰決定,監管免罰金額超1081萬元;涉企生態環境計劃檢查數較去年減少15.6%,分級分類服務問題發現率卻從22%提升至30.7%。上海生態水平
“我們始終堅持‘守牢生態底線’與‘激活企業活力’兩手抓,持續通過全鏈條改革讓綠色發展與企業成長同頻共振”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法規處處長何赟說環評“四減三加”破梗阻,提升產業落地駛入“快車道”“以前辦理環評,準備材料就要跑好幾趟,審批一等就是兩個月。
現在材料大幅縮減,網上提交、線上審批,迅速辦結”從事項目咨詢多年的從業者,細數著環評改革帶來的變化針對企業反映強烈的“審批繁、耗時長、成本高”痛點,上海以“四減”改革打通產業落地“中梗阻”減項目,讓“小事不折騰”。
對環境影響小、風險可控的46類項目直接豁免環評,企業無需再走審批流程,節省大量時間成本;減材料,讓“數據多跑路”依托“一網通辦”實現“不見面審批”,電子材料共享互認,大幅縮短企業材料準備時間;減時間,讓“效率再提速”。
將環評審批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一半,報告書從60日縮至30日左右,報告表從30日縮至15日左右,部分簡易項目實現“當日受理、當日辦結”;減環節,讓“一次就辦好”推行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一套材料、一次審批即可完成兩項業務,目前已有近200個項目受益,平均縮短審批周期。
在此基礎上,上海進一步推出“環評+”三大機制,為產業發展精準賦能“環評+空間”覆蓋全市113個產業園區,72個完成規劃環評的園區內,90%入園項目可享受環評簡化政策,某新材料企業負責人坦言:“園區提前做了規劃環評,我們入園時只需備案,比原來省了不少時間”;“環評+產業”針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行業定制專項政策包,既滿足環保要求,又避免企業重復投入;“環評+項目”則為交通、供水、醫療等民生重大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生態環境部門提前介入指導,瑞金醫院新院區項目正是借此實現“3個工作日辦結審批”。

“信用+風險”分級監管,實現“減負”與“提效”雙贏“掃碼就知道今天要查地下水、廢氣排放等8項內容,以前要分三次跑的檢查,現在一天就能完成”在上?;^,上海高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對執法人員出示的“檢查碼”贊不絕口。
這一高效監管模式的背后,是上海創新構建的“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監管機制——通過“先分級、再分類、差異化監管”,既減少對合規企業的干擾,又精準鎖定高風險對象,做到“該放的放活,該管的管好”

何赟介紹,生態環境涉企檢查對象較多,不同檢查對象環境行為表現各不相同為提高監督檢查針對性,做到在有效減少檢查數量基礎上,提升監管和執法效能,我們對行政檢查對象開展了“信用+風險”分級分類評價,通俗說成“一般(信用)+特殊(風險)”。
根據分級分類評價結果開展差異化監管和執法第一步“信用分級”,為企業精準“畫像”上海每年圍繞企業環保責任履行、違法記錄、規范化管理等指標,對全市排污單位開展信用評價,2024年度評價覆蓋4.8萬余家企事業單位,結果分為A(誠信)、B(良好)、C(警示)、D(不良)四級,呈現“兩頭小、中間大”格局:A級企業約占3%,多為獲市級以上環保表彰、3年內無違法記錄的標桿企業;B級企業占比超94%,是“無違法、需提升”的中間梯隊;C、D級企業合計約3%,多存在重大違法或多次受罰情況。
第二步“風險分類”,筑牢監管底線在信用分級基礎上,結合企業排污許可管理類別、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量、環境風險和影響程度等,將固定污染源分為三類:1661家重點監管對象(占3.4%),多為排污量大、風險高的企業;6656家一般監管對象(占13.5%),污染物排放量中等、風險可控;40913家簡易監管對象(占83.1%),以小微企業為主,排污量小、風險低。
第三步“差異化監管”,實現精準發力通過信用與風險疊加,上海將檢查對象劃分為四個監管等級:A級企業納入“無感監管”清單,主要通過在線監控、大數據分析等非現場方式開展檢查;B級企業按5%比例隨機抽查,以指導幫扶為主;C級企業按20%比例重點抽查,強化整改督促;D級企業則實施100%現場全覆蓋檢查,確保問題整改到位。
數據見證改革實效:2025年上海生態環境涉企計劃檢查數5581家,較2024年減少15.6%;1月—7月實際檢查12354戶次,同比減少36.6%,但問題發現率提升至30.7%,真正實現“檢查次數減下去,監管效能提上來”。
機制創新+服務升級,破解企業“急難愁盼”“以前小微企業處置危廢,找機構難、成本高,現在通過相關機制,處置便捷度提升不少,成本也有所下降”上海某小微企業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上海在解決企業“痛點”上的用心除了審批與監管改革,上海還在環境治理、企業服務等領域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讓政策紅利精準觸達市場主體。
在環境治理領域,“環境修復+開發建設”聯動機制打破傳統流程壁壘,將污染地塊修復與規劃建設同步推進,既保障土壤安全,又加快地塊再開發進度;針對小微企業危廢處置難題,上海構建危險廢物收集體系和“點對點”定向利用豁免機制,切實降低企業處置成本。
在企業服務領域,上海通過“三個平臺”升級為企服務能力:升級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推動金融機構與綠色項目精準對接,助力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做強科創轉化平臺,促進綠色低碳技術、人才與資本對接,加速成果落地;上線“E小二”智能咨詢平臺,為中小微企業免費提供“AI+專家”環保咨詢,降低企業管理成本。

此外,上海還探索紙制品制造等行業環評與排污許可AI輔助審批,開通危廢跨省轉移智能辦理、餐飲項目選址禁設范圍查詢等服務,讓企業辦事更便捷“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何赟表示,上海將持續傾聽企業聲音,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領域服務與監管舉措,以更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綠色成為上海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