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強勢發聲(中俄矛盾點)
持續三年半之久的中俄中俄俄烏沖突似乎正在迎來“終局”美國Axios新聞網援引消息人士稱,在阿拉斯加的強勢俄美峰會上,中國被提及為烏克蘭安全的發聲潛在保障者之一8月20日,澤連斯基則稱不需要中國作為提供安全保障的矛盾國家,對此,中俄中俄外交部發言人毛寧8月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強勢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一貫光明磊落,發聲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矛盾有關各方對此是中俄中俄清楚的。
“我們認為,強勢各方應當本著共同、發聲綜合、矛盾合作、中俄中俄可持續的強勢安全觀,推動烏克蘭危機的發聲政治解決中方愿意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 自這場深度影響歐洲安全乃至世界格局的危機發生以來,關于中國應該扮演的角色、中國與沖突雙方的關系調整,引發了國內外各種評論與爭論。
如何精準、客觀地定位中國就俄烏沖突采取的立場?中國是否應“傾向俄羅斯或烏克蘭”?中俄關系保持長期穩定的理由和出發點是什么? 就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趙華勝教授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政策選擇與中俄關系》一文中做出詳細分析,原文發布于《中國國際戰略評論》第20輯,觀察者網轉載此文供讀者參考。
【文/ 趙華勝】 烏克蘭危機的一個突如其來的溢出效應是把中俄關系推到了國際政治的風口浪尖盡管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當事方,沖突的發生與中國無關,它的結束也不取決于中國,但中俄關系是烏克蘭危機所處的國際環境的重大變量,它對俄羅斯與美歐之間的戰略平衡有著關鍵性影響。
因此,中俄關系被置于世界輿論的聚光燈下,特別是中國的政策受到格外關注 在烏克蘭危機的既定情勢下,中國的政策選擇是中俄關系變化的主因,或者說中俄關系會如何變化主要取決于中國在這一意義上,中國是最大甚至是唯一能夠改變國際力量平衡的場外力量。
中國的選擇不僅決定著中俄關系的走向,也左右著國際力量天平向哪一方傾斜假使中國與美歐接近,與俄羅斯疏離,即使只是在政治和經濟層面,也將使俄羅斯的戰略處境大為惡化,國際戰略結構也將極度失衡,俄羅斯的弱勢地位將更為加劇。
而假使中國與俄羅斯聯手,砝碼則將向俄羅斯轉移,中俄兩大國勢必形成一股強大力量,俄羅斯與美歐抗衡的能力會顯著加強與此同時,這也會促使兩大陣營形成,給烏克蘭危機打上集團對峙的底色 由此說,中國的政策選擇至關重要,它需在回旋空間十分狹窄的條件下確定最恰當的立場。
在這其中,對俄政策是其核心,因為對俄政策決定著中俄關系,中俄關系又影響著對烏克蘭危機甚為重要的戰略格局和力量平衡 一、中立與建設性介入許多學者及一些中國外交官員把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立場稱為中立,這是一種習慣的說法,通俗易懂,但嚴格地說,這是不準確或不正確的。
中國既不是永久中立國,也不曾與俄烏簽署過相關雙邊協定,又沒有針對烏克蘭危機宣布過中立立場,因此,在國際法意義上,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不是中立國,也沒有宣布過中立立場即使是在政策而非國際法意義上,中國的政策也不是中立。
中立政策是不取決于雙方行為的性質,都不論對錯,不置可否,而中國對烏克蘭危機的原則是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斷,獨立地決定立場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然包括雙方的行為,從邏輯上說,這意味著中國的立場也取決于雙方的行為,而不是對雙方的行為沒有評判。
中國的這一原則在烏克蘭危機爆發的第二天,即2022年2月25日就確定下來,并且沒有改變過1這就是說中國對烏克蘭危機有是非觀念,有對錯區分,并由此決定中國的立場,這顯然不是中立 中國在俄烏之間沒有站在一方反對另一方,但這不是基于中立立場,而是基于中國的建設性方式和目標。
不是只有軍事支持才是支持,政治、經濟、外交、道義支持等也在支持的范疇之內從這一角度來說,中國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是有支持,也有反對,而不是無所作為中國在聯合國的行為清楚地反映了這一點如果是持中立立場,那在對雙方提案的表決中,通常應是棄權,以顯示不偏不倚,但中國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的相關議案表決中既有支持,也有反對,還有棄權。
中國的投票是根據對問題性質的判斷,而不是根據中立的立場 在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上,存在著兩種解釋角度:一種是靜態和直接的角度,就事論事,不涉其他,這是美歐采用的角度,另一種是宏觀和歷史的角度,強調前因后果,這是俄羅斯采用的角度。
由此,也產生了兩種相互對立的解釋:一種是俄羅斯對烏軍事行動是烏克蘭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這是美歐的解釋,另一種是冷戰結束后北約五次東擴對俄羅斯的戰略壓迫是沖突的根源,這是俄羅斯的解釋

2022年2月24日凌晨,烏克蘭首都基輔傳來爆炸聲 中國沒有否認過靜態和直接的解釋,認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應該遵守,但中國理解烏克蘭危機成因的復雜性,它更多是采用綜合性的方式,既看到烏克蘭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同時從宏觀和歷史的角度,從冷戰結束后整個歐洲安全的發展過程來理解烏克蘭危機的成因,即中國官方常說的復雜的歷史經緯。
換句話說,中國不僅是從靜態的截斷面作出判斷,同時也把它放在問題發生的動態過程中進行觀察客觀上,中國沒有反對過美歐的說法,但它也理解俄羅斯的解釋中國認為這是更客觀的認識方法,但這是出于客觀公正,不是出于中立立場。
烏克蘭危機不僅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也是西方與俄羅斯的沖突美歐源源不斷地向烏克蘭輸送巨額資金和武器彈藥,從政治、軍事、經濟、能源、金融、網絡、媒體、交通,乃至文化體育等各領域對俄羅斯進行封殺和圍困,這已經是西方與俄羅斯的代理人戰爭,俄羅斯的真正對手是西方。
事實上,俄烏甚至都認為這已經不是代理人戰爭,而是俄羅斯與美國領導的北約之間的戰爭了2 假如說中國的政策是中立,那它就不僅是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中立,也是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中立但是,如果把西方和俄羅斯作為沖突的兩方,中國對烏克蘭危機性質的評估會有很大不同。
中國認為沖突的重要根源是北約東擴,沖突的爆發是因為美國的挑唆,沖突的持續是因為美西方的軍援,沖突的目標對美國來說是維護其霸權中國既反對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反對美歐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并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抵制美國的議案。
盡管中國不直接卷入沖突,但把這看作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保持中立并不符合事實 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政策更準確的定性應是建設性介入,即以建設性方式和建設性目標主動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積極幫助問題的解決,推動事態向建設性方向發展。
當然,在烏克蘭危機這樣復雜的問題上,對于何為建設性,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甚至對立的理解 在理論和實踐上,建設性介入是比中立更合適的概念和更優的政策建設性介入目的是解決問題,具有積極主動的性質;中立是為了遠離問題,具有消極被動的性質。
建設性介入是愿意承擔責任的表現,中立是不準備承擔責任,因而建設性介入體現著更高的價值思想,比中立站位更高

自2014年至2022年2月全面沖突爆發前,烏東地區的內戰已奪走近1.5萬人生命從政策的角度,中立政策是剛性的,它固定了自己的政策邊界,政策調整的空間狹小,建設性介入具有彈性,有較大的政策機動空間,能更靈活地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政策。
中國堅持對烏克蘭危機不選邊站隊,不拉偏架,不火上澆油,這些都是建設性的方式和建設性的目標,而不是中立中立不符合中國的國際定位和外交思想中國外交在經歷著轉型,它定位于負責任的大國,欲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大責任。
在國際事件和他國爭端中,中國從習慣于旁觀轉入積極介入,從習慣于被動接受形勢的任何變化轉為主動塑造形勢,這都與中立思想截然不同中立不僅意味著不介入,超脫事外,在一定意義上也意味著不愿擔負任何責任,這也不是中國所希望的國際形象和國際角色。
烏克蘭危機是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國際沖突,它涉及中國的戰略環境,也關系到國際局勢的發展,影響著整個世界的安全穩定面對這樣一個重大事件,中國完全不介入、保持超脫也是不現實和不應該的事實上,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中國即嘗試推動談判,實現停火,防止戰爭升級,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中國對俄烏雙方都進行這樣的勸導,未來中國還會繼續作這種努力。
事實上,中國外交這些年已在探索以建設性方式介入熱點沖突問題,官方的用詞是建設性參與,3并且也開始實踐4在2022年9月聯大會議的發言中,時任中國外長王毅表示,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前提下,中國建設性參與熱點問題解決。
5這雖然不是專門針對烏克蘭危機的政策,但也適用于烏克蘭危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